在本章中,我们会详细的看一下用以创建类和模块的数据结构。

类和模块的定义


首先,我想看一下如何在C层次上定义一个Ruby的类。本章只介绍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地方, 因此,我想让你先了解最常见的用法。

定义类和模块的API主要是下面的6个函数:

  • rb_define_class()
  • rb_define_class_under()
  • rb_define_module()
  • rb_define_module_under()
  • rb_define_method()
  • rb_define_singleton_method()

这些函数还有其它的版本,但是扩展库,甚至大多数核心库就只是用这些API定义的。 我一个个地会为你介绍这些函数。

类的定义

rb_define_class() 在顶层定义一个类。让我们以Ruby数组类Array为例。

▼ Array类的定义

  19  VALUE rb_cArray;

1809  void
1810  Init_Array()
1811  {
1812      rb_cArray  = rb_define_class("Array", rb_cObject);

(array.c)

rb_cObject和rb_cArray分别对应着在Ruby的层次上Object和Array。 前缀rb表示它属于ruby,c表示它是一个类对象。这个命名规则在ruby中随处可见。

调用rb_define_class()定义了Array,它继承自Object。rb_define_class()创建类对象, 与此同时,它也创建一个常量。这意味着在这之后,你就可以在Ruby程序中访问Array。 它对应着下面的Ruby程序:

class Array < Object

相信你已经注意到这里没有end,故意这样写的。因为到rb_define_class()这里, 类的主体还没有执行。

嵌套类的定义

之后是rb_define_class_under()。这个函数定义了一个嵌套在其它类或模块中的类。 这次的例子是stat(2)返回的类,File::Stat。

▼ File::Stat的定义

  78  VALUE rb_cFile;
  80  static VALUE rb_cStat;

2581      rb_cFile = rb_define_class("File", rb_cIO);
2674      rb_cStat = rb_define_class_under(rb_cFile, "Stat", rb_cObject);

(file.c)

这段代码对应着下面的Ruby程序:

class File < IO class Stat < Object

这次我又故意省略了end。

模块的定义

rb_define_module()很简单,让我们快点结束它。

▼ Enumerable的定义

  17  VALUE rb_mEnumerable;

 492      rb_mEnumerable = rb_define_module("Enumerable");

(enum.c)

rb_mEnumerable的m类似于class的c:它表示这是一个模块(module)。 对应的Ruby程序是:

module Enumerable

rb_define_module_under()不常用,我们略过它。

方法的定义

这次的函数用以定义方法,rb_define_method()。它很常用。 我们再从Array中找个例子。

▼ Array#to_s的定义

1818  rb_define_method(rb_cArray, "to_s", rb_ary_to_s, 0);

(array.c)

这个to_s方法定义在Array中。方法体由函数指针(rb_ary_to_s)指定。 第四个参数是方法参数的个数。因为to_s没有参数,所以它是0。如果我们编写对应的Ruby程序, 会是这样:

class Array < Object
  def to_s
    # rb_ary_to_s()的内容
  end
end

当然,class部分不包含在rb_define_method()中,只有def是准确的。 但是,如果没有class部分,它看上去像个一般的函数,因此我也写了用于封装的class部分。

再来一个例子,这次有一个参数:

▼ Array#concat的定义

1835  rb_define_method(rb_cArray, "concat", rb_ary_concat, 1);

(array.c)

这里定义的类是rb_cArray(Array),方法名是concat,它的主体是rb_ary_concat(), 参数个数是1。它对应的Ruby程序是这样:

class Array < Object
  def concat( str )
    # rb_ary_concat()的内容
  end
end

Singleton方法定义

我们可以为一个特定的对象实例定义方法。这种方法称为singleton方法。 在第一章《Ruby语言最小化》中,我曾以File.unlink为例,我本想在这里先看一下它, 但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,我们来看File.link。

▼ File.link的定义

2624  rb_define_singleton_method(rb_cFile, "link", rb_file_s_link, 2);

(file.c)

它的用法很像rb_define_method()。唯一的差别在于第一个参数,它是方法所属的对象。 这里是rb_cFile。

入口点

能够像前面那样进行定义当然好,但是这些函数在哪调用,又以何种方式执行呢? 这些定义放到名为Init_xxxx()的函数中。比如,对于Array来说,这个函数是Init_Array(), 它是这个样子:

▼ Init_Array

1809  void
1810  Init_Array()
1811  {
1812      rb_cArray  = rb_define_class("Array", rb_cObject);
1813      rb_include_module(rb_cArray, rb_mEnumerable);
1814
1815      rb_define_singleton_method(rb_cArray, "allocate"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b_ary_s_alloc, 0);
1816      rb_define_singleton_method(rb_cArray, "[]", rb_ary_s_create, -1);
1817      rb_define_method(rb_cArray, "initialize", rb_ary_initialize, -1);
1818      rb_define_method(rb_cArray, "to_s", rb_ary_to_s, 0);
1819      rb_define_method(rb_cArray, "inspect", rb_ary_inspect, 0);
1820      rb_define_method(rb_cArray, "to_a", rb_ary_to_a, 0);
1821      rb_define_method(rb_cArray, "to_ary", rb_ary_to_a, 0);
1822      rb_define_method(rb_cArray, "frozen?",  rb_ary_frozen_p, 0);

(array.c)

ruby启动时会显式调用内建程序库的Init函数。这在inits.c中完成。

▼ rb_call_inits()

  47  void
  48  rb_call_inits()
  49  {
  50      Init_sym();
  51      Init_var_tables();
  52      Init_Object();
  53      Init_Comparable();
  54      Init_Enumerable();
  55      Init_Precision();
  56      Init_eval();
  57      Init_String();
  58      Init_Exception();
  59      Init_Thread();
  60      Init_Numeric();
  61      Init_Bignum();
  62      Init_Array();

(inits.c)

这样,Init_Array()就得到了正确的调用。

这里解释了内建程序库,但扩展程序库又如何呢?实际上,对于扩展程序库而言, 规则是一样的。看下面的代码:

require “myextension”

以同样的方法,如果加载的扩展程序是myextension.so,在加载时, 会调用名为Init_myextension()的(extern)函数。如果超出本章的范围, 它们又是如何调用的呢?你应该读读第18章《加载》。让我们以一个Init的例子结束这里的讲解。

下面的例子来自stringio,ruby提供的一个扩展程序库,也就是说,它不属于内建程序库。

▼ Init_stringio() (起始部分)

 895  void
 896  Init_stringio()
 897  {
 898      VALUE StringIO = rb_define_class("StringIO", rb_cData);
 899      rb_define_singleton_method(StringIO, "allocate"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rio_s_allocate, 0);
 900      rb_define_singleton_method(StringIO, "open", strio_s_open, -1);
 901      rb_define_method(StringIO, "initialize", strio_initialize, -1);
 902      rb_enable_super(StringIO, "initialize");
 903      rb_define_method(StringIO, "become", strio_become, 1);
 904      rb_define_method(StringIO, "reopen", strio_reopen, -1);

(ext/stringio/stringio.c)

Singleton类


rb_define_singleton_method()

现在,你应该或多或少的了解了如何定义普通方法。编写方法主体,然后在m_tbl注册就成了。 但是singlton方法呢?我们先来看看singleton方法的定义。

▼ rb_define_singleton_method()

 721  void
 722  rb_define_singleton_method(obj, name, func, argc)
 723      VALUE obj;
 724      const char *name;
 725      VALUE (*func)();
 726      int argc;
 727  {
 728      rb_define_method(rb_singleton_class(obj), name, func, argc);
 729  }

(class.c)

我已经解释过了,rb_define_method()是一个用来定义普通方法的函数, 因此同普通方法的差异仅仅在于使用rb_singleton_class()。 但是究竟什么是singleton类呢?

简而言之,singleton类就是一个虚拟类,它只用于执行singleton方法。 singleton方法就是定义于singleton类的方法。 (从某种意义上说)类首先是一种连接对象和方法的实现,singleton类侧重于实现的层面。 Ruby语言中并不正式包含它们,所以,它们不会出现在Ruby的层次上。

rb_singleton_class()

好的,让我们确认一下singleton类的结构。每次都给你给你看函数代码太简单了, 因此,这次我要使用新武器:调用图(Call Graph)。

rb_define_singleton_method
    rb_define_method
    rb_singleton_class
        SPECIAL_SINGLETON
        rb_make_metaclass
            rb_class_boot
            rb_singleton_class_attached

调用图是一个显示函数(更常见的是过程)间调用关系的图。 把代码中所写的全部调用展现出来的调用图称为静态调用图(static call graph)。 只展示一次执行期间内完成调用的调用图称为动态调用图(dynamic call graph)。

这个图是一张静态调用图,缩进表示哪个函数调用哪个函数。比如, rb_define_singleton_method()调用rb_define_method()和rb_singleton_class()。 rb_singleton_class()调用SPECIAL_SINGLETON()和rb_make_metaclass()。

让我们回到代码。看调用图时,你可以看到rb_singleton_class()的调用走得非常深。 至此,所有的调用层次都已透明,这样我们看函数时就不会迷失了。 在这个深度,我很容易忘掉代码在做什么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就可以检查一下调用图, 以得到一个更好的理解。这次,我们会并行的解释rb_singleton_class()下的两个过程做了些什么。 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:

  • singleton类到底是什么?
  • singleton类的目的何在?

普通类与singleton类

singleton类是一种特殊的类:它们与普通类基本相同,但还是有些许些差别的。 找到这些差别,我们就可以很好的解释singleton类。

如何找到这些差别呢?我们应该看看创建普通类的函数和创建singleton类的函数差别所在。 为此,我们要找到创建普通类的函数。普通类由rb_define_class()定义, 它一定是以某种方式调用,或是有另一个函数创建普通的类。 我们暂时不看rb_define_class()本身的内容。由于某些原因,我对一些更深的东西感兴趣。 所以,我们先看一下rb_define_class()的调用图。

rb_define_class
    rb_class_inherited
    rb_define_class_id
        rb_class_new
            rb_class_boot
        rb_make_metaclass
            rb_class_boot
            rb_singleton_class_attached

我对rb_class_new()产生了兴趣。难道这个名字不意味着它要创建一个新的类吗? 我们确认一下。 ▼ rb_class_new()

37  VALUE
  38  rb_class_new(super)
  39      VALUE super;
  40  {
  41      Check_Type(super, T_CLASS);
  42      if (super == rb_cClass) {
  43          rb_raise(rb_eTypeError, "can't make subclass of Class");
  44      }
  45      if (FL_TEST(super, FL_SINGLETON)) {
  46          rb_raise(rb_eTypeError, "can't make subclass of virtual class");
  47      }
  48      return rb_class_boot(super);
  49  }

(class.c)

Check_Type()用以检查对象结构的类型,因此,我们可以忽略它。 rb_raise()是错误处理,因为我们也忽略它。只剩下rb_class_boot()。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它。 ▼ rb_class_boot()

21  VALUE
  22  rb_class_boot(super)
  23      VALUE super;
  24  {
  25      NEWOBJ(klass, struct RClass);        /* 分配struct RClass */
  26      OBJSETUP(klass, rb_cClass, T_CLASS); /* 初始化RBasic部分 */
  27
  28      klass->super = super;       /* (A) */
  29      klass->iv_tbl = 0;
  30      klass->m_tbl = 0;
  31      klass->m_tbl = st_init_numtable();
  32
  33      OBJ_INFECT(klass, super);
  34      return (VALUE)klass;
  35  }

(class.c)

NEWOBJ()和OBJSETUP()是一种固定的表达式,用以创建一个内部结构类型(struct Rxxxx)的Ruby对象。 它们都是宏。NEWOBJ()创建struct RClass,指针放到第一个参数klass中。 OBJSETUP()初始化RClass的struct RBasic成员(也就是basic.klass和basic.flags)。

OBJ_INFECT()是一个与安全相关的宏。从现在开始,我们忽略它。

在(A)处,klass的super成员设为参数super。看上去, rb_class_boot()这个函数创建了一个继承自super的类。

从上面可以看出,rb_class_boot()是一个创建类的函数。 rb_class_new()与之类似。

然后,我们再来看一次rb_singleton_class()的调用图:

rb_singleton_class
    SPECIAL_SINGLETON
    rb_make_metaclass
        rb_class_boot
        rb_singleton_class_attached

这里也调用了rb_class_boot()。因此,直到那个点上,它等同于普通的类。 随后的部分便是普通类和singleton类的差异之处,也就是singleton的特征所在。 如果你已经弄清楚迄今为止的一切,我们只要读一下rb_singleton_class()和rb_make_metaclass()就可以了。

压缩的rb_singleton_class()

rb_singleton_class()有些长,让我们先去除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。 ▼ rb_singleton_class()

678  #define SPECIAL_SINGLETON(x,c) do {\
 679      if (obj == (x)) {\
 680          return c;\
 681      }\
 682  } while (0)

 684  VALUE
 685  rb_singleton_class(obj)
 686      VALUE obj;
 687  {
 688      VALUE klass;
 689
 690      if (FIXNUM_P(obj) || SYMBOL_P(obj)) {
 691          rb_raise(rb_eTypeError, "can't define singleton");
 692      }
 693      if (rb_special_const_p(obj)) {
 694          SPECIAL_SINGLETON(Qnil, rb_cNilClass);
 695          SPECIAL_SINGLETON(Qfalse, rb_cFalseClass);
 696          SPECIAL_SINGLETON(Qtrue, rb_cTrueClass);
 697          rb_bug("unknown immediate %ld", obj);
 698      }
 699
 700      DEFER_INTS;
 701      if (FL_TEST(RBASIC(obj)->klass, FL_SINGLETON) &&
 702          (BUILTIN_TYPE(obj) == T_CLASS ||
 703           rb_iv_get(RBASIC(obj)->klass, "__attached__") == obj)) {
 704          klass = RBASIC(obj)->klass;
 705      }
 706      else {
 707          klass = rb_make_metaclass(obj, RBASIC(obj)->klass);
 708      }
 709      if (OBJ_TAINTED(obj)) {
 710          OBJ_TAINT(klass);
 711      }
 712      else {
 713          FL_UNSET(klass, FL_TAINT);
 714      }
 715      if (OBJ_FROZEN(obj)) OBJ_FREEZE(klass);
 716      ALLOW_INTS;
 717
 718      return klass;
 719  }

(class.c)

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由空行分开。前半部分处理特殊情况,后半部分处理一般情况。 换句话说,后半部分是函数的主干。所以,我们留下它,先来讨论前半部分。

前半部分处理的是非指针的VALUE,也就是说没有C结构的对象。首先, 挑出Fixnum和Symbol。随后,rb_special_const_p()这个函数对非指针的VALUE返回true。 这里,Qtrue, Qfalse和Qnil应该作为异常捕获。除此之外,便不再存在有效的非指针值了, 因此,用rb_bug()报告bug。

DEFER_INTS()和ALLOW_INTS()以相同的INTS结尾,因此你应该成对的来看它们。 实际上,它们是同信号相关的宏。因为它们定义在rubysig.h中,你可以猜到, INTS是中断(interrupt)的缩写。你可以忽略它们。

压缩的rb_make_metaclass()

▼ rb_make_metaclass()

142  VALUE
 143  rb_make_metaclass(obj, super)
 144      VALUE obj, super;
 145  {
 146      VALUE klass = rb_class_boot(super);
 147      FL_SET(klass, FL_SINGLETON);
 148      RBASIC(obj)->klass = klass;
 149      rb_singleton_class_attached(klass, obj);
 150      if (BUILTIN_TYPE(obj) == T_CLASS) {
 151          RBASIC(klass)->klass = klass;
 152          if (FL_TEST(obj, FL_SINGLETON)) {
 153              RCLASS(klass)->super =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BASIC(rb_class_real(RCLASS(obj)->super))->klass;
 154          }
 155      }
 156
 157      return klass;
 158  }

(class.c)

我们已经看过了rb_class_boot()。它使用参数super作为它的超类,创建了一个(普通)类。 随后,这个类设置了FL_SINGLETON。这里明显很可疑。从函数名上看, 我们认为它不该表示一个singleton类。

singleton类是什么?

继续简化过程。参数,返回值,局部变量都是VALUE,抛开声明, 我们可以得到下面压缩的结果: ▼ rb_singleton_class() rb_make_metaclass() (压缩后)

rb_singleton_class(obj)
{
    if (FL_TEST(RBASIC(obj)->klass, FL_SINGLETON) &&
        (BUILTIN_TYPE(obj) == T_CLASS || BUILTIN_TYPE(obj) == T_MODULE) &&
        rb_iv_get(RBASIC(obj)->klass, "__attached__") == obj) {
        klass = RBASIC(obj)->klass;
    }
    else {
        klass = rb_make_metaclass(obj, RBASIC(obj)->klass);
    }
    return klass;
}

rb_make_metaclass(obj, super)
{
    klass = create a class with super as superclass;
    FL_SET(klass, FL_SINGLETON);
    RBASIC(obj)->klass = klass;
    rb_singleton_class_attached(klass, obj);
    if (BUILTIN_TYPE(obj) == T_CLASS) {
        RBASIC(klass)->klass = klass;
        if (FL_TEST(obj, FL_SINGLETON)) {
            RCLASS(klass)->super =
                    RBASIC(rb_class_real(RCLASS(obj)->super))->klass;
        }
    }

    return klass;
}

rb_singleton_class()中if语句的条件看上去相当复杂。然而,这个条件却并非主干, 因此,我们稍后来看。我们先来思考一下if的false分支发生了什么。

rb_make_metaclass()的BUILTIN_TYPE()类似于TYPE(), 它是一个用以获取结构类型标志的宏(T_xxxx)。 这里的条件就是“如果obj是一个类”。此刻,我们最好不要把自己限制在obj是一个类上, 因此,我们去掉它。

通过这些简化,我们得到下面的代码: ▼ rb_singleton_class() rb_make_metaclass() (再压缩后)

rb_singleton_class(obj)
{
    klass = create a class with RBASIC(obj)->klass as superclass;
    FL_SET(klass, FL_SINGLETON);
    RBASIC(obj)->klass = klass;
    return klass;
}

但是,这里仍有难于理解的一面。klass用得太多,我们把klass改为sclass。 ▼ rb_singleton_class() rb_make_metaclass() (变量替换)

rb_singleton_class(obj)
{
    sclass = create a class with RBASIC(obj)->klass as superclass;
    FL_SET(sclass, FL_SINGLETON);
    RBASIC(obj)->klass = sclass;
    return sclass;
}

现在,它应该很好理解了。为了让它更加简单,我用图来表示它做了些什么(图1)。 水平方向上是“实例-类”的关系,垂直方向是继承(超类在上)。

rb_singleton_class
图1: rb_singleton_class

对比这幅图的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,你就可以理解在改变结构的情况下插入sclass。 这就是singleton类的全部。总之,继承增加了一级。如果方法定义在singleton类中, 这种构造方式让klass的其它实例可以定义完全不同的方法。

Singleton类和实例

顺便说一下,在压缩过程中,你一定已经看见了, 对rb_singleton_class_attached()的调用被悄悄的去掉了。这里:

rb_make_metaclass(obj, super)
{
    klass = create a class with super as superclass;
    FL_SET(klass, FL_SINGLETON);
    RBASIC(obj)->klass = klass;
    rb_singleton_class_attached(klass, obj);   /* 这里 */

让我们看一下它做了些什么。 ▼ rb_singleton_class_attached() 130 void 131 rb_singleton_class_attached(klass, obj) 132 VALUE klass, obj; 133 { 134 if (FL_TEST(klass, FL_SINGLETON)) { 135 if (!RCLASS(klass)->iv_tbl) { 136 RCLASS(klass)->iv_tbl = st_init_numtable(); 137 } 138 st_insert(RCLASS(klass)->iv_tbl, rb_intern(“attached”), obj); 139 } 140 }

(class.c)

如果klass设置了FL_SINGLETON标志……,也就是说,如果它是一个singleton类, 在klass实例变量表(iv_tbl)中加入__attached__ → obj的关系。 看上去就是这样了 (在我们这种情况下,klass总是一个singleton类……,总之,它设置了FL_SINGLETON标志。)。

__attached__没有@前缀,但它存在实例变量表中,因此它仍然是个实例变量。 这种实例变量在Ruby层次上绝对无法读取,因此,它可以用于保存一些系统专用的值。

让我们考虑一下klass和obj的关系。klass是obj的singleton类。换句话说, singleton类用这个“不可见的”的实例变量记住了创建它的实例。 在singleton类改变时,这个值用来调用实例(比如obj)的钩子方法。 比如说,给singleton类添加一个方法时,就会调用obj的singleton_method_added。 这么做没有什么逻辑上的必然性,因为语言是这么定义的。

但是,这么做不要紧吗?这样把实例存储在__attached__的方式, 会让强制singleton类拥有一个唯一附着实例。比如,通过获取(以某种方式)singleton类, 然后调用new,难道singleton类不会有多个实例吗?

没有那样的事,因为要做适当检查,以阻止创建singleton类的实例。

singleton类原本是为了singleton方法而存在的。singleton方法是只存在于特定对象的方法。 如果singleton类可以有多个实例,它们便与普通类一样了。所以,要强制它们只有一个实例。

总结

我们已经做了许多,或许是蓄意破坏,我们还是结束吧!让我们按顺序总结一下。

什么是singleton类?它们是设置了FL_SINGLETON标志的类,只能拥有一个实例。

什么是singleton方法?它们是定义在一个对象的singleton类中的方法。

Metaclasses


singleton方法的继承

类的无限链

类也有一个“类”,那就是Class。Class的类也是Class。 也就是说,我们在此陷入一个无限的循环中(图2)。

类的无限循环
图2: 类的无限循环

至此,我们已经看过了一些东西,这之后就是本章的主题。类如何形成循环?

首先,在Ruby中,所有数据都是对象。类也是数据,因此在Ruby中, 它们也是对象。

因为它们是对象,它们必须响应方法。“为了响应方法,你必须属于某个类”, 设置这样的规则会使处理更加简单。“类也要有一个类”的需求由此产生。

让我们以此为基础,考虑一下如何实现它。首先,我们先来尝试一下最为天真的方法, Class的类是ClassClass,ClassClass的类是ClassClassClass……, 以前面说的这种方式,你可以想象到一个由类的类相连的链。但是无论你以怎样的方式来看, 这种方法都不可能高效的实现。所以,一般在面向对象语言中,Class的类就是Class自身, 由此创建了一个无限的虚拟的实例——类的关系。

重复一次,Class的类是Class,但这样只是让实现简单,逻辑上没有什么重要的。

“类也是对象”

一切皆对象,这是谈到Ruby时经常用到的一句广告语。作为这句话另一部分, “类也对象!”也应运而生。但是这个表述通常太过高远。考虑这些说法时, 我们必须一分为二:

  • 所有的数据都是对象
  • 类是数据

谈及数据或代码会让讨论更加难于理解,因此我们这里把“数据”的含义限制为“程序中可以被放入变量的东西”。

“能够在程序中操作类”这一事实让程序拥有了操作自身的能力。这种能力称为反射(reflection)。 它适用于对类直接进行操作,对Ruby这种拥有类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更是如此。

尽管这样,也有不把类当对象的时候。比如以函数风格的方法(定义在顶层的函数)操作类也是完全没有问题。 然而,因为在解释器内部存在表示类的数据结构,直接在面向对象语言中使用它们显得更自然, Ruby就是这样做的。

而且,Ruby的目标是所有的数据都是对象。因此,把类表示成对象也很合适。

顺便说一下,在Ruby中,类必须是对象,原因同反射无关。 那就是能够定义独立于实例方法(在Java和C++中,称为静态方法)。

为了实现静态方法,有一件事是必需的:singleton方法。连锁反应让singleton类也成为了必需品。 图3展示了这种依赖关系。

需求依赖
图3: 需求依赖

类方法继承

在Ruby中,singleton方法定义在类中,称为类方法。然而这个规范有些奇怪。 为什么类方法可以继承?

class A
  def A.test    # 在A中定义singleton方法
    puts("ok")
  end
end

class B < A
end

B.test()  # 调用它

类之外的对象绝对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。换句话说,只有类进行了特殊处理。 在下面一节中,我们会看到类方法如何继承。

类的singleton类

假设类方法可以继承,这个操作在哪完成的呢?类定义(创建)的时候? singleton方法定义的时候?让我们看看定义类的代码吧!

定义类当然就是rb_define_class()。让我们看看这个函数的调用图:

rb_define_class
    rb_class_inherited
    rb_define_class_id
        rb_class_new
            rb_class_boot
        rb_make_metaclass
            rb_class_boot
            rb_singleton_class_attached

你会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它,确实,我们在前一节见过。那时你可能没有意识到, 但是现在要仔细考虑一下,rb_make_metaclass()为何出现在这里。 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那样,这个函数引入一个singleton类。这非常可疑。 即便我们没有定义singleton函数,为什么还有这个调用。 而且,为什么用低一级的rb_make_metaclass()而没有用rb_singleton_class()? 看起来,我们要把这附近的内容再次确认一下了。

rb_define_class_id()

让我们先从它的调用者开始,rb_define_class_id()。 ▼ rb_define_class_id()

160  VALUE
 161  rb_define_class_id(id, super)
 162      ID id;
 163      VALUE super;
 164  {
 165      VALUE klass;
 166
 167      if (!super) super = rb_cObject;
 168      klass = rb_class_new(super);
 169      rb_name_class(klass, id);
 170      rb_make_metaclass(klass, RBASIC(super)->klass);
 171
 172      return klass;
 173  }

(class.c)

rb_class_new()这个函数创建了一个类,其超类是super。 rb_name_class()的名字表示它是一个类命名,但是此刻,我们并不关心名字, 因此我们忽略它。随后就是有疑问的rb_make_metaclass()了。 这里同rb_singleton_class()中调用相比,参数不同。上次是这样:

rb_make_metaclass(obj, RBASIC(obj)->klass);

但是这次成了这样:

rb_make_metaclass(klass, RBASIC(super)->klass);

正如你所看到的,有些许不同。这样的差异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呢? 让我们再看一次简化的rb_make_metaclass()。

rb_make_metaclass(再一次)

▼ rb_make_metaclass (第一次压缩后)

rb_make_metaclass(obj, super)
{
    klass = create a class with super as superclass;
    FL_SET(klass, FL_SINGLETON);
    RBASIC(obj)->klass = klass;
    rb_singleton_class_attached(klass, obj);
    if (BUILTIN_TYPE(obj) == T_CLASS) {
        RBASIC(klass)->klass = klass;
        if (FL_TEST(obj, FL_SINGLETON)) {
            RCLASS(klass)->super =
                    RBASIC(rb_class_real(RCLASS(obj)->super))->klass;
        }
    }

    return klass;
}

上次,故意忽略了if语句,但再来看一下,这里只针对T_CLASS,也就是类, 做了些什么,很明显,这很重要。在rb_define_class_id()中,这样调用它:

rb_make_metaclass(klass, RBASIC(super)->klass);

让我们用这个值将rb_make_metaclass()参数变量展开。 ▼ rb_make_metaclass (再压缩)

rb_make_metaclass(klass, super_klass /* == RBASIC(super)->klass */)
{
    sclass = create a class with super_class as superclass;
    RBASIC(klass)->klass = sclass;
    RBASIC(sclass)->klass = sclass;
    return sclass;
}

按照上面所示来做的话,会得到图4所示的结果。图中,括号里的名字是singleton类。 这个记法在本书中很常见,因此,我希望你可以记住。 这表示obj的singleton类记作(obj)。(klass)是klass的singleton类。 看上去singleton类夹在类和它超类的类之间。

类的singleton类导入
图4: 类的singleton类导入

试着从这个结果进一步扩展想像力,我们可以想到超类的类(图4的c)一定是超类的singleton类。 这样再多一层继承你也可以理解了(图5)。

多层继承的层次结构
图5: 多层继承的层次结构

super和klass之间的关系等同于klass和klass2之间的关系,c一定是singleton类(super)。 如果如此继续下去,最终你会得到一个结论,Object的类一定是(Object)。 实际就是这样。比如,像下面的程序这样的继承:

class A < Object
end
class B < A
end 内部创建了一个类似于图6的结构。

类的层次结构和元类
图6: 类的层次结构和元类

类和它的元类连接在一起,继承也如此,这样,类方法便得到了继承。

类的类的类

你已经理解类方法继承如何运作,但这么做反过来也带来一些问题。 类的singleton类的类是什么?这个用调试器试一下就好。 根据调查结果,我制作了图7。

类的singleton类的类
图7: 类的singleton类的类

类的singleton类把自己当作自己的类。相当复杂。

第二个问题:Object的类必须是Class。 在第一章《Ruby语言最小化》中,我已经确认了这一点,不是吗?

p(Object.class()) # 类

当然,这是“在Ruby层次”上的情况。但是“在C的层次上”,它是singleton类(Object)。 如果(Object)没有出现在Ruby的层次上,那只是因为Object#class忽略了singleton类。 让我们看看方法rb_obj_class()的主体来确认此事。 ▼ rb_obj_class() 86 VALUE 87 rb_obj_class(obj) 88 VALUE obj; 89 { 90 return rb_class_real(CLASS_OF(obj)); 91 }

  76  VALUE
  77  rb_class_real(cl)
  78      VALUE cl;
  79  {
  80      while (FL_TEST(cl, FL_SINGLETON) || TYPE(cl) == T_ICLASS) {
  81          cl = RCLASS(cl)->super;
  82      }
  83      return cl;
  84  }

(object.c)

CLASS_OF(obj)返回obj的basic.klass。在rb_class_real()中, 跳过了所有的singleton类(往超类方向)。首先,singleton类夹在类和其超类之间, 类似于一个代理。需要“真正的”类时,我们必须沿超类链前进(图8)。

I_CLASS会在我们稍后总结的时候出现。

singleton类和真正的类
图8: singleton类和真正的类

singleton类和元类

好的,类中导入的singleton类也是一种类,它是类的类,因此称为元类。

然而,你要注意,singleton类不是元类。类中导入的singleton类是元类。 重要的不在于“它们是singleton类”,而在于“它们是类的类”。 初学Ruby的时候,我也陷入其中。也许其他朋友也会困惑,所以,我想在这里先行声明。

考虑一下,rb_make_metaclass()这个函数名不是非常好。用于类时,它确实创建了一个元类, 但用于对象时,却并非如此。

最后,即便你理解了一些类是元类,好像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收获。 我希望你不会过多去关心它。

引导

至此,关于类和元类的话题基本上结束了。但是还留下一个问题,关于3个元对象: Object, Module和Class。它们3个无法用常用的API创建。为了创建类,元类必须构建出来, 但是正如我们前面看到的,元类的超类是Class。然而,因为Class还没有创建, 元类是无法构建出来的。因此在ruby中,只有这3个类的创建需要特殊处理。

那么让我们看一下代码: ▼ Object, Module和Class的创建

1243  rb_cObject = boot_defclass("Object", 0);
1244  rb_cModule = boot_defclass("Module", rb_cObject);
1245  rb_cClass =  boot_defclass("Class",  rb_cModule);
1246
1247  metaclass = rb_make_metaclass(rb_cObject, rb_cClass);
1248  metaclass = rb_make_metaclass(rb_cModule, metaclass);
1249  metaclass = rb_make_metaclass(rb_cClass, metaclass);

(object.c)

首先,在前半部分,boot_defclass() 类似于rb_class_boot(), 它只是以给定的超类创建一个类。至此,我们得到图9左半部分的连接。

后半部分的三行, 创建和设置了(Object),(Module)和(Class)。 (Object)和(Module)类……是其自身……已经在rb_make_metaclass()中设置了, 因此,没有问题。这样的话,元对象的引导就结束了。

元对象的创建
图9: 元对象的创建

考虑过所有内容之后,我们得到了如图10所示的最终形态。

Ruby元对象 图10: Ruby元对象

类的名字


在本节中,我们会分析一下类和类名(也就是常量)之间的相互转换如何执行, 具体的说,我们的目标是rb_define_class()和rb_define_class_under()。

名字 → 类

首先,我们来看一下rb_defined_class()。这个函数结束之后,就可以从常量找到这个类了。 ▼ rb_define_class()

 183  VALUE
 184  rb_define_class(name, super)
 185      const char *name;
 186      VALUE super;
 187  {
 188      VALUE klass;
 189      ID id;
 190
 191      id = rb_intern(name);
 192      if (rb_autoload_defined(id)) {             /* (A) 自动加载 */
 193          rb_autoload_load(id);
 194      }
 195      if (rb_const_defined(rb_cObject, id)) {    /* (B) rb_const_defined */
 196          klass = rb_const_get(rb_cObject, id);  /* (C) rb_const_get */
 197          if (TYPE(klass) != T_CLASS) {
 198              rb_raise(rb_eTypeError, "%s is not a class", name);
 199          }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* (D) rb_class_real */
 200          if (rb_class_real(RCLASS(klass)->super) != super) {
 201              rb_name_error(id, "%s is already defined", name);
 202          }
 203          return klass;
 204      }
 205      if (!super) {
 206          rb_warn("no super class for '%s', Object assumed", name);
 207      }
 208      klass = rb_define_class_id(id, super);
 209      rb_class_inherited(super, klass);
 210      st_add_direct(rb_class_tbl, id, klass);
 211
 212      return klass;
 213  }

(class.c) rb_define_class_id()前后有许多东西要理解……之前,我们获取或创建类。 之后,我们设置常量。我们下面详细的看一下。

(A) 在Ruby中,有一个自动加载的函数,访问一些常量时,自动加载程序库。 rb_autoload_xxxx()函数完成这个功能。忽略它不会有任何问题。

(B) 判定Object中是否定义了name。

(C) 获取name常量的值。第六章《变量与常量》中会对此进行详细解释。

(D) 我们以前看过rb_class_real(),如果类c是一个singleton类,或是ICLASS, 就沿着super的类层次结构向上,寻找一个不满足这样条件的类返回。简而言之, 这个函数跳过了不该出现在Ruby层次上的虚拟类。

我们可读的就是这些了。

这附近牵扯的常量非常麻烦。不过,在常量的章节中,我们会再次讨论类定义的,此刻, 部分的描述足以让我们心满意足了。

rb_define_class_id之后是这样:

st_add_direct(rb_class_tbl, id, klass);

这部分将类赋值给常量。然而,无论怎样也看不出来。实际上,顶层类与其它常量是分开的, 在rb_class_tbl()中重新归结到一起。这个划分同GC有些许关系,没有什么额外的本质意义。

类 → 名字

我们已经清楚了如何从类名获得类,但是反向操作如何来做呢?通过调用p或Class#name, 我们就能得到类的名字,但是这是如何实现的呢?

实际上,前面的rb_name_class()已经完成了这个工作。附近的调用如下:

rb_define_class
    rb_define_class_id
        rb_name_class 我们看一下它的内容: ▼ rb_name_class()

 269  void
 270  rb_name_class(klass, id)
 271      VALUE klass;
 272      ID id;
 273  {
 274      rb_iv_set(klass, "__classid__", ID2SYM(id));
 275  }

(variable.c) __classid__是另一个无法在Ruby中无法看到的实例变量。 实例变量表中只能放置VALUE值,将ID转成Symbol的工作由ID2SYM()完成。

这样便实现了类→常量名的检索。

嵌套类

对于定义在顶层的类,我们已经知道了名字和类之间是如何连接。 剩下的就是定义在模块或是其它类中的类,这就有些复杂了。 定义嵌套类的函数是rb_define_class_under()。 ▼ rb_define_class_under()

215  VALUE
 216  rb_define_class_under(outer, name, super)
 217      VALUE outer;
 218      const char *name;
 219      VALUE super;
 220  {
 221      VALUE klass;
 222      ID id;
 223
 224      id = rb_intern(name);
 225      if (rb_const_defined_at(outer, id)) {
 226          klass = rb_const_get(outer, id);
 227          if (TYPE(klass) != T_CLASS) {
 228              rb_raise(rb_eTypeError, "%s is not a class", name);
 229          }
 230          if (rb_class_real(RCLASS(klass)->super) != super) {
 231              rb_name_error(id, "%s is already defined", name);
 232          }
 233          return klass;
 234      }
 235      if (!super) {
 236          rb_warn("no super class for '%s::%s', Object assumed",
 237                  rb_class2name(outer), name);
 238      }
 239      klass = rb_define_class_id(id, super);
 240      rb_set_class_path(klass, outer, name);
 241      rb_class_inherited(super, klass);
 242      rb_const_set(outer, id, klass);
 243
 244      return klass;
 245  }

(class.c)

结构类似于rb_define_class()。rb_define_class_id()调用前是重定义的检查, 之后,创建常量和类之间的相互连接。前半部分与rb_define_class()非常类似, 我们跳过它。后半部分中,rb_set_class_path()是新的。我们就来看看它。

rb_set_class_path()

这个函数给出嵌套在类under中的类klass的名字name。 函数名中的“类路径(class path)”表示一个名字,它包含从顶层开始的所有嵌套信息。 比如,“Net::NetPrivate::Socket”。 ▼ rb_set_class_path()

210  void
 211  rb_set_class_path(klass, under, name)
 212      VALUE klass, under;
 213      const char *name;
 214  {
 215      VALUE str;
 216
 217      if (under == rb_cObject) {
              /* 定义在顶层 */
 218          str = rb_str_new2(name);    /* 从名字创建一个Ruby字符串 */
 219      }
 220      else {
              /* 嵌套常量 */
 221          str = rb_str_dup(rb_class_path(under));  /* 复制返回值 */
 222          rb_str_cat2(str, "::");     /* 连接“::” */
 223          rb_str_cat2(str, name);     /* 连接名字 */
 224      }
 225      rb_iv_set(klass, "__classpath__", str);
 226  }

(variable.c)

除了最后一行,就是在构建类路径,最后一行让类记住了自己的名字。 classpath__当然又是一个Ruby程序不可见的实例变量。 在rb_name_class()中,有个__classid,但id有些不同, 因为它并不包含嵌套信息(见下表)。

__classpath__    Net::NetPrivate::Socket
__classid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cket

rb_defined_class()等函数定义的类都定义了__classid__或__classpath__。 因此,要找到under的类路径,我们可以查询这些实例变量。 这就是rb_class_path()的工作。我们省略它的内容。

无名类

实际上,与我刚说过的相反,有些情况既不设置__classpath__也不设置__classid__。 因为在Ruby中,你可以使用类似如下的方法创建类:

c = Class.new()

如果你创建了一个这样的类,我们不会经过rb_define_class_id(),也就没设置类路径。 在这种情况下,c就没有名字,也就是说,我们得到了一个无名类。

然而,如果随后将它复制给一个常量,这个常量的名字就会附着在类上。

SomeClass = c # 类的名字是SomeClass

严格来说,名字是在复制之后第一次请求时附着的。比如对这个SomeClass类调用p, 或是调用Class#name方法。这么做需要搜索rb_class_tbl, 找到一个值,它等于这个类,用它创建一个名字。下面的情况就是:

class A
  class B
    C = tmp = Class.new()
    p(tmp)   # 这里我们要搜索名字
  end
end

最坏的情况,我们不得不搜索整个常量空间。然而,通常没有太多常量, 因此,搜索所有常量并不会花太多时间。

包含(include)


我们只讨论了类,让我们改变一下视角,以模块来结束这一章。

rb_include_module (1)

包含可以由一个普通的方法——Module#include——完成。它对应的C函数是rb_include_module()。 实际上,更准确的说,它的主体是rb_mod_include(),在那调用Module#append_feature, 这个函数的缺省实现最终会调用rb_include_module()。将Ruby和C所发生的一切合在一起, 我们得到下面的调用图:

Module#include (rb_mod_include)
    Module#append_features (rb_mod_append_features)
        rb_include_module

通常的包含由rb_include_module()完成。这个函数有点长,我们一次看一半。 ▼ rb_include_module (前半部分)

      /* 在类中包含模块 */
 347  void
 348  rb_include_module(klass, module)
 349      VALUE klass, module;
 350  {
 351      VALUE p, c;
 352      int changed = 0;
 353
 354      rb_frozen_class_p(klass);
 355      if (!OBJ_TAINTED(klass)) {
 356          rb_secure(4);
 357      }
 358
 359      if (NIL_P(module)) return;
 360      if (klass == module) return;
 361
 362      switch (TYPE(module)) {
 363        case T_MODULE:
 364        case T_CLASS:
 365        case T_ICLASS:
 366          break;
 367        default:
 368          Check_Type(module, T_MODULE);
 369      }

(class.c) 到这里只有安全和类型检查相关的内容,因此,我们可以忽略。 下面是主要处理: ▼ rb_include_module (后半部分)
371      OBJ_INFECT(klass, module);
 372      c = klass;
 373      while (module) {
 374          int superclass_seen = Qfalse;
 375
 376          if (RCLASS(klass)->m_tbl == RCLASS(module)->m_tbl)
 377              rb_raise(rb_eArgError, "cyclic include detected");
 378          /* (A) 如果超类已经包含了该模块,则跳过 */
 379          for (p = RCLASS(klass)->super; p; p = RCLASS(p)->super) {
 380              switch (BUILTIN_TYPE(p)) {
 381                case T_ICLASS:
 382                  if (RCLASS(p)->m_tbl == RCLASS(module)->m_tbl) {
 383                      if (!superclass_seen) {
 38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= p;  /* 移到插入点 */
 385                      }
 386                      goto skip;
 387                  }
 388                  break;
 389                case T_CLASS:
 390                  superclass_seen = Qtrue;
 391                  break;
 392              }
 393          }
 394          c = RCLASS(c)->super =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nclude_class_new(module, RCLASS(c)->super);
 395          changed = 1;
 396        skip:
 397          module = RCLASS(module)->super;
 398      }
 399      if (changed) rb_clear_cache();
 400  }

(class.c)

首先,(A)块做的事已经写在注释里了。看上去这是个特殊的条件,我们先跳过它。 从剩下的内容中提出重要的部分,我们得到如下的内容:

c = klass;
while (module) {
    c = RCLASS(c)->super = include_class_new(module, RCLASS(c)->super);
    module = RCLASS(module)->super;
}

总之,这里在重复module的super。 module的super中的内容一定是module包含的模块(直觉告诉我们)。 在包含的地方有东西替换了类的超类,我们不知道是什么,但是此刻,我突然觉得 “啊!难道这看起来不像给列表添加元素(类似于LISP的cons)吗?” 它突然让故事快了起来。总之,它是下面的形式:

list = new(item, list)

考虑一下,我们的预期是在c和c->super之间插入了一个模块。 如果是这样,它就符合模块的规范了。

为了确认这一点,我们要看一下include_class_new()。

include_class_new()

▼ include_class_new()

319  static VALUE
 320  include_class_new(module, super)
 321      VALUE module, super;
 322  {
 323      NEWOBJ(klass, struct RClass);               /* (A) */
 324      OBJSETUP(klass, rb_cClass, T_ICLASS);
 325
 326      if (BUILTIN_TYPE(module) == T_ICLASS) {
 327          module = RBASIC(module)->klass;
 328      }
 329      if (!RCLASS(module)->iv_tbl) {
 330          RCLASS(module)->iv_tbl = st_init_numtable();
 331      }
 332      klass->iv_tbl = RCLASS(module)->iv_tbl;     /* (B) */
 333      klass->m_tbl = RCLASS(module)->m_tbl;
 334      klass->super = super;                       /* (C) */
 335      if (TYPE(module) == T_ICLASS) {             /* (D) */
 336          RBASIC(klass)->klass = RBASIC(module)->klass;   /* (D-1) */
 337      }
 338      else {
 339          RBASIC(klass)->klass = module;                  /* (D-2) */
 340      }
 341      OBJ_INFECT(klass, module);
 342      OBJ_INFECT(klass, super);
 343
 344      return (VALUE)klass;
 345  }

(class.c)

非常幸运,这里没有什么我们不知道。

(A) 首先,创建一个新类。

(B) 把module的实例变量表和方法表加入这个类中。

(C)让包含类的超类(super)成为这个新类的超类。

总之,这个函数为模块创建了一个包含类。在(B)处,只是移动了指针, 而没有复制整个表。稍后,如果添加一个方法, 那么模块的主体和包含类就会拥有完全相同的方法(图11)。

包含类
图11: 包含类

仔细看一下(A)处,结构类型标志设为了T_ICLASS。这好像是包含类的标记。 这个函数的名字是include_class_new(),因此ICLASS的I 一定是include。

如果把这个函数和rb_include_module()联合起来考虑,我们就知道, 我们先前的预期没有错。简而言之,包含是指在类和超类之间插入了一个包含类。(图12)

包含
图12: 包含

在(D-2)处,模块存储在包含类的klass中。在(D-1)处,取出模块的主体…… 实际上,这里的检查没有必要。这个函数开始的部分已经检查了T_ICLASS, 到这里,不可能还是T_ICLASS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,对ruby的修改都在飞快的积累着, 因此有相当多细小的遗漏。

还有一件事要考虑。包含类的basic.klass只用于指向模块主体, 对包含类调用的方法是不可接受的。因此包含类在Ruby程序中一定是不可见的。 实际上所有的方法都会跳过包含类,不产生异常。

模拟

很复杂,让我们来看个具体的例子。我们看图13(1)。 我们有c1类,m1模块,它包含了m2。(2)和(3)的变化让c1包含m1。 im开头的当然就是包含类。

包含
图13: 包含

rb_include_module (2)

好的,现在我们可以解释我们略过的rb_include_module()了。 ▼ rb_include_module (避免重复包含)

378  /* (A) 如果超类已经包含在包含了模块,则跳过 */
 379  for (p = RCLASS(klass)->super; p; p = RCLASS(p)->super) {
 380      switch (BUILTIN_TYPE(p)) {
 381        case T_ICLASS:
 382          if (RCLASS(p)->m_tbl == RCLASS(module)->m_tbl) {
 383              if (!superclass_seen) {
 384                  c = p;  /* 移动插入点 */
 385              }
 386              goto skip;
 387          }
 388          break;
 389        case T_CLASS:
 390          superclass_seen = Qtrue;
 391          break;
 392      }
 393  }

(class.c)

如果klass的超类(p)中有一个T_ICLASS(包含类), 拥有与我们要包含的模块(module)相同的表,它就是module的包含类。 我们要跳过包含,这样就不会两次包含这个模块。 如果这个模块包含了其它的模块(module->super),我们就多确认一次。

然而,当我们跳过一次包含,p就已经包含一次的那个模块,因此, 它的包含模块必然已经包含其中……经过瞬间思考,我们得到下面的上下文:

module M
end
module M2
end
class C
  include M   # M2还没有包含在M中
end           # 因此M2还不在C的超类中

module M
  include M2  # 在这M2包含在M中,
end
class C
  include M   # 我只想在这添加M2
end

反过来说,存在include没有实时响应的情况。

对于类继承而言,类的singleton方法得到了继承,但在模块这里没有这样的事情。 包含类(或模块)无法继承模块的singleton方法。当你也想继承singleton方法时, 通常的方式是覆写Module#append_features。